网上有关“岁月妈妈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岁月妈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妈妈是仙女
成为妈妈前
妈妈是姑娘
是她母亲的心肝宝贝
? 可当我们的到来
? 妈妈成为了母亲
? 妈妈把羽翼脱给了子女
为了子女
再苦再累都没怨言
再苦再累都依然把日子过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岁月留情 ,不要让妈妈变老
妈妈是美人
母亲生我,哺乳我,养我 ,教我,爱我,牵挂我
? 愿岁月留情 ,不要让妈妈变老
愿时光慢一点,
? 我们想多陪陪妈妈,我们想待在妈妈身边
? 愿岁月留情 ,不要让妈妈变老
? 妈妈给予了我们无私伟大的母爱
? 妈妈不是超人,可是为了子女
? 妈妈无所不能,心灵手巧
妈妈做的饭让在外求学工作的子女
想念不已
? 我们喜欢吃妈妈包的饺子
我们喜欢吃妈妈做的美食
穿着妈妈织的毛衣
? 我们觉得温暖和幸福
岁月留情 ,不要妈妈变老
? 妈妈教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 妈妈教会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真诚
? 妈妈教会我们礼貌谦逊
? 妈妈教会我们勤奋踏实
? 妈妈教会我们坚强自爱
大概人间没有天使
? 所以有了妈妈的存在
我们多么希望岁月留情,不要让妈妈变老
? 岁月留情,不要让妈妈变老
?
?
?
?
?
燃情岁月 妈妈为什么离开
当然记得,而且记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妈妈年轻貌美,双眼皮大眼睛,皮肤白润 ,性格开朗,温柔善良,做事稳重大方 ,是我们做儿女的学习的好榜样。
妈妈一生吃苦受累,勤俭持家,养育了我们一大群儿女 ,很辛苦,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我们心疼她老人家。世上只有妈妈好 ,每每想起,总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妈妈光荣,妈妈伟大 ,她永远活在我们儿女的心中。
我妈妈年轻的样子,165的个子,白白的皮
肤 ,一双大大的眼睛,留着齐耳短发,人人都
夸是个漂亮的美人 ,说话不多,做事稳重,是
典型的贤妻良母 ,对孩子从小到大没动过一个
手指,没说过粗话,我都做不到。
岁月不饶人那 ,妈妈岁数大了,背也驼了,已
失去较好的容颜,但对孩子们一如既往的关心
和照顾 ,省吃简用,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们 。
一到傍晚时分,桥西边村里的那些孩子就会拿上五毛一块的硬币 ,跑到桥东边镇上去换币打街机;女人们要在家准备晚饭;男人们则会用板车把一摞摞的煤球往家里运。
晚霞挥洒在一个年轻女人身上,瘦瘦的影子定在了水泥桥面上。“不能停下来,借的板车要赶紧还回去 ,不然下次再借就难了”女人喃喃自语 。边上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意识到母亲快要没力气了,赶紧跑到板车车尾使出吃奶的劲向上顶。年轻妈妈被孩子的举动吓了一跳,生怕板车上不了坡子就要往下滑。陡然间 ,有如天助的母子二人,晃晃悠悠硬是一口气把一板车煤球给拉上了桥 。
这就是我五岁时一个清楚的记忆。
我13岁时,46岁的妈妈去世 ,那时的她,已经不再年轻了。但是,妈妈给我留下一张她二十多岁时,年轻时的照片 ,三十四年来,我一直珍藏至今 。
这张老照片,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光景:发黄发暗的底色上 ,年轻的妈妈穿着一件竖格的上衣,黑色的长裙,剪着 时尚 的短发 ,挎着一个小坤包,侧身站在镜头前,自信地笑着 ,青春而美丽!
算下来,这应该是妈妈一生中,最靓丽最快乐的时光。那时 ,她与爸爸刚刚见面,在最好的时光,遇到最好的彼此。幸福的红晕映在她的脸上,笑容清纯而自然 ,看着,就那么顺心如意!
如今的我,长的越来越像妈妈了。照镜子时 ,使我经常能忆起妈妈的眼角眉梢 。妈妈虽然走了,却把她的影子留在了这个世界,时刻保佑着我。感恩妈妈 ,天堂的您,还是这样美好吧?
妈妈去世差不多六年的时间,但每一个在一起的时光都记忆犹新!妈妈160的身高 ,很富态,妈妈从小就学习很好,很喜欢文艺 ,因为家在农村生活很苦,当年考上山西大学艺术戏,别有钱的家庭取代了,最后没有上了最喜欢的学校 ,后来自学英语第二年考上了师范大学!后来做了一名英语老师!妈妈很乐观勇敢好胜心很强。只要她做的事就一定可以做好!记得有一次还有一次差点当了县长 。我从小妈妈就教育我做人要心善,不能向困难低头!乐观面对一切!所以这么多年,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坦然面对!虽然妈妈已去世 ,但一直都在我心里,从未离开!!永远也不会离开
能记得妈妈年轻时的样子可不容易。估计没几个人有印象吧?
从我记事起,我的妈妈应该就是中年妇女的样子吧 ,还真想象不出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不过还好,因为我们家的一位亲戚是开照相馆的,妈妈和爸爸年轻时还是照了些照片 。虽然现在很多相片已经找不到了 ,但也有几张。
说实话,我妈妈不属于那种长得特别漂亮的女人,只是比较清秀。脸是小圆脸 ,鼻子很小,嘴巴也很小,眼睛是单眼皮但也还算大 。
在我的记忆里,她梳了两个并不长的辫子。但是 ,在我们全家照的一张相片里边,我的妈妈是留着两条差不多及腰的长辫子。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 ,妈妈把她的头发剪了以后放在柜子里 。每次当她打开柜子的时候,我就非常渴望看一下她的那两条长辫子。
九十年代左右吧,街上流行穿那种“踏脚裤” ,一般都是年轻女孩穿得居多。
我的妈妈那时候已经有点发福了,身体有点胖,但腿还是挺瘦的 ,也想赶一下时髦,穿一下那个“踏脚裤”,可又有点不好意思。
我和姐姐就鼓励她 ,说别人比她岁数大还穿着上街,为什么她不能穿?
在我们两个人的不断劝说鼓励下,妈妈终于鼓起勇气穿上了那种黑色的“踏脚裤 ”,其实也就类似于今天的打底裤 。
看得出来 ,妈妈还是很高兴地穿上了踏脚裤。
尽管人到中年,但女人爱美的天性,让母亲依然像个小女孩一样 ,喜欢漂亮的衣服。
就好像现在抖音里八十岁的老奶奶一样,仍然愿意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
现在,我的电脑里仍然存着我妈和我爸年轻时抱着我们几个孩子的照片。
有空的时候 ,我就会翻出来看看,想象着母亲年轻时候的岁月。
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拿出我的那些老照片向他的孩子说:“看 ,这就是你奶奶,也年轻过,也漂亮过 !”
春节期间上映的《你好 ,李焕英》唤起了多少人对母亲的回忆 。时至今日,我想仍然有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里吧。
都说母爱如水,延绵不断。
已不惑之年的我其实一直都浸润在浓浓的母爱中 。我的记忆力很好,小时候的事情很多都记得特别清楚。母亲年轻时很漂亮 ,个头小小的,有一双亮亮的大眼睛,薄薄的嘴唇轻抿着 ,两条又粗又长的麻花大辫子最是我喜欢摆弄的。
母亲跟共和国同龄,那一代人兄弟姐妹都很多,她在家排行老七 ,是最小的 。尽管家里很穷,姥姥仍然让她读书到初中毕业,然后进了县城里的一个国有企业培训、学习 、工作 ,直到退休。母亲很喜欢唱歌跳舞,小时候我和弟弟睡觉哭闹时,她总是会一首接一首的唱着她那个年代的歌儿哄我们 ,当然我们也很喜欢听。
我十岁之前父母一直两地分居,母亲一个人拉扯着我和弟弟,她是个很要强的人,既要把工作干好 ,还要照顾好我们,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生过病 ,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精神饱满的样子。其实自我懂事以来,我知道母亲是很辛苦的 ,只不过在我们面前装的一直很坚强 。
母亲的手很巧,源自我的姥姥。刺绣、剪纸、裁衣服,样样都会。闲暇之余 ,我和弟弟围在桌边看母亲剪纸,刺绣,有说有笑 ,现在想起来仿佛昨日一般 。
小时候我和弟弟穿的都是妈妈做的衣服,虽然样式简单,热爱生活的母亲总是会在上面秀一些可爱的花朵或小动物,让我们欢喜的不得了 ,穿上就不愿意脱下来,而且还会向别的小朋友炫耀。母亲给我缝制过的唯一的毛绒玩具小熊我一直抱到上小学,它已经看不出什么颜色了 ,而且上面也补了好多补丁,搬家时母亲随手给扔了,我哭的那叫一个伤心啊 ,母亲答应再给我缝一个,这个承诺她也许早就忘了,可直到现在四十多岁的我仍然记得。
哦 ,母亲,你还欠我一个小熊,过段时间回老家再管你要 。唉 ,怎么写着写着还流眼泪了呢。
再说说母亲做的饭那真是好吃得很啊!面食自不必说,炒腰花、糖醋鲤鱼 、大肉丸、红烧肉……光想一下就要流口水。今年春节因为疫情滞留在了上海,远在老家的母亲却早早地做了一堆好吃的让老弟给我快递了过来,第一次没在母亲身边过年 ,可仍然能吃到母亲的味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有妈的孩子是块宝,快奔五的我还被你捧在手心里 ,用浓的如蜜一样的爱滋润着我 。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母亲——你也是我手心里的宝!
妈妈年轻时的样子 ,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头上梳着两条刚过肩头的辫子,每天早上我们刚起床 ,妈妈就做好早饭,自己忙着吃了就上班去了。那时候还没有公交车,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 ,走路要四十多分钟 。
妈妈是女中刚毕业就直接去了一个国营大厂工作。因为在当时算有文化就被分到了技术部门。
妈妈生性活泼,又能歌善舞,每次单位上表演文艺节目她都会参与,回家后她还会表演给我们看。
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 ,妈妈到学校来参加 。连老师都感到很惊奇,问我这真是你妈妈吗?这么年轻啊?其实我妈妈当时也快30岁了,看上去最多20出头。看着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谁家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妈妈年轻漂亮呢?
妈妈聪明能干,在单位和同事们都相处很融洽 。下班回到家里,又很勤劳贤惠。
由于父亲在朝鲜战场上负过伤 ,腿脚不太方便,妈妈下班回家,还要承担很多家务。
那时在单位上班 ,每周只有一天的休假 。每次妈妈休息,有半天都在洗我们的衣服。
当时还没有洗衣机,爸爸妈妈加上我们四姊妹一共6个人的衣服都是妈妈一个人洗。
妈妈非常热爱生活 ,生活态度积极阳光,虽然她很辛苦,但我们从未听到她对生活的抱怨 。
每天晚饭后都会给我们讲故事,有时也教我们用扑克牌 娱乐 。小时候我争强好胜 ,打扑克牌“争上游”,每次输了就会哭。妈妈总会安慰我,打牌的过程就像人生 ,有时会输,有时会赢,要胜不骄 ,败不馁 。
我们就这样在父母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儿女们都重亲情,讲孝道。母亲也白发苍苍,四世同堂。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眼中那活泼开朗 ,温柔年轻的母亲一晃就八十多岁高龄了 。
岁月如霜,染白了妈妈的头发,岁月的痕迹印上了脸颊 ,但我永远记得妈妈年轻时的模样,勤劳善良,笑颜如花!
当然记得啊,妈妈年轻时很美 ,典型的肤白貌美,性格也很温柔。说话永远和风细雨,做事永远韧性十足。是我生活的榜样也是我心里永远的痛 。希望来生我做妈妈 ,她做女儿,让我来爱她宠她。~[心]~
(不愿意放照片。)
是的,记得呢 !我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在脑海里永远抹不去 。留下的美好的印象 !那个时候的她没有什么文化 ,还是解放后上的补习班 、有了基本的文化知识。把自己的名字写的很好呢 。
一一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出门 、和别的阿姨聊天的时候 。我老是害羞的躲在后面伸出一个小脑袋 、对好奇的世界,好奇的人、 东张西望 、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心。看到每一个人都充满着笑脸 !
记得妈妈年轻的时候是很秀丽的面貌 、雪白的皮肤,一双大眼睛 ,小小的嘴唇 周围的邻居阿姨的都夸我妈妈长得漂亮,像大城市有文化的人 。
一一她也曾骄傲的对我说 :“她们都说我有文化,有修养 、起码像个中专生 ,其实我只是小学还没毕业 " 。可能是从小家庭的独特培养,妈妈就是一个很文静,失大体 、懂得尊重 、很有礼貌的人 、她有不少的朋友都喜欢和她聊天呢 !
真是年龄不饶人,光阴似箭 ,岁月蹉跎 !妈妈在前年突然走了。我真的很怀念她,真的很想她 。她的笑容 、记忆深刻 一举一动。都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 。
一妈妈,我永远爱你 !你是我的骄傲 ,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女儿 、请相信我 :我会越来越努力,做得更好 !我需要你永远的关怀和爱护 !妈妈,我想你 、永远、永远 ![比心][玫瑰]
妈妈的知青岁月
妈妈就是因为这里太冷而离开了。而爸爸试图把自己的爱。和关注平均的分到这三个孩子身上,但显然是做不到的 。
《燃情岁月》是由爱德华·兹威克执导 ,安东尼·霍普金斯 、布拉德·皮特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讲述一位美军上校威廉因为厌恶战争带着他的三个儿子住在辽阔的西部草原上生活——父亲是退了休的骑兵上校。
三个儿子个性鲜明:大儿子艾尔弗莱德忠厚老实,二儿子特里斯坦狂放不羁,最小的儿子塞缪尔温文尔雅 。父子在大草原的生活随着塞缪尔未婚妻苏珊娜的到来而改变。
剧情简介
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 ,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上校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而抛夫弃子回到了东部,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 。
在艰苦的环境中三兄弟渐渐长大 ,他们手足情深但性格却大不相同。大哥艾尔弗莱德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三弟塞缪尔是位理想主义者,深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特里斯坦则是一位狂放不羁的人,他自由奔放 ,常与印第安人交往,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父子四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
角色介绍
特里斯坦西部草原退休骑兵上校的二儿子,狂放不羁豪放粗犷 ,对爱情的选择大大咧咧。
? 妈妈是城里人,住在北街石板巷,1972年的冬天 ,刚刚初中毕业的妈妈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的号召,于1973年3月申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被分到李家塔镇大舍沟村进行为期三年的知青插队生活 ,当时妈妈年仅17岁。
? 同一批去的一百多人里,还有三个人和妈妈一同被分到大舍古村, 出发那天 ,大舍古村委会派了个驴拉车来城里接这四个知青,外婆在巷口送第一次出远门的妈妈时,母女俩百感交集,外婆把一包干粮和一些洗漱用品交给妈妈 ,并嘱咐她一路小心,到了村里注意搞好生活,自己多照顾自己。妈妈点头答应着 ,但没有说太多的话,她匆匆忙忙的领取了铁锹、铺盖后就坐上驴拉车踏上了上山下乡的路程 。当时她没有流泪,只是长时间凝视着外婆。四十几年过去了 ,妈妈与我谈起当时的情景,外婆的动作、眼神,她至今记忆犹新。
? 当妈妈乘着驴拉车去往大舍沟的途中 ,就被沿途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惊,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妈妈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联系起来 ,经过一天的车程,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黄胶泥土负重前行了很久,翻过了军家墩山最后才到了大舍沟村,看到了艰难的农村生活环境 ,想到以后几年就要在这里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时,妈妈的心中有些茫然和失落 。到大舍沟后,村委会给她们分派了两孔小窑洞 ,两个人住一孔,窑洞里除了摆放着两个养蜂的大箱子用于放生活用品之外,在也没有其他东西了。一下子从城里来到山沟里 ,心理上很不适应,从小在城里长大的青年,虽然小时候也帮助家里干活 ,也曾经常参加家务劳动,但大部分活儿是由外婆选择难度比较小的活儿干,劳动时间很短 ,劳动强度也不大。因此,最初对农村的认识,完全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担忧 ,妈妈开始了她为期三年的知青劳动改造生活 。
? 初到农村的妈妈开始时候也是各种不适应,不会劳动,不会交流 ,不会做饭,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一切只有向当地的农民学习 ,在这其中首先需要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劳动。农村的劳动是全方位的,而农民的那种劳动强度让初到大舍古村的妈妈感到震惊。清晨6点就起床上山劳动,爬到山上顶上人已经气喘吁吁 ,但还要干活儿 一直干到晌午吃饭时间都没有歇 。当时妈妈虽然被分配到林业岗,但一般都是那里有活儿去那里,什么劳动都要干 ,比如:栽树 、育苗、修梯田、刨碗豆 、割麦子、打坝、锄地 、掰糜子、掰谷子、采摘桑叶 、养蚕等。有时候在劳动中也会遇到许多危险,有一次妈妈爬到树上摘桑叶,一脚踏空从树上甩下来了,幸亏半山坡上有一个树桩子给挡住了 ,所幸有惊无险,如果掉下去就不堪设想 至今想起来都有些后怕。还有一次掰糜子的时候,需要从两个天窖窟窿中间的土圪梁上经过 ,因为胆小,心一慌腿一软就骑到土圪梁上,最后在伙伴们的鼓励下终于战胜自己爬了过来 ,转危为安 。虽然不是每次劳动都要冒着这样的风险,但这两次危险所产生的惶恐,让妈妈印象深刻。尽管妈妈每天都努力的劳动改造 ,但不是每次卖力的干活就能有丰厚收获的,当时在农村劳动挣工分的制度下,每个人都有严格的评分制度并用工分来衡量劳动量 ,按照妈妈当时的劳力估算村里评定的一天只能挣到4.5分,早上不去的话只给3.6分,那时候村里一个女壮劳力一天能挣8分,有个叫灰锤的女汉子甚至干活比男人还厉害 ,而知识青年一天只能挣到差不多和她们一半的分,即使出全勤,还挣不回自己一年的口粮 ,甚至每年还要出粮钱,好在第一年吃的是公社补充的供应粮食,从第二年开始公社补贴粮停止供应后 ,就在年龄相近的农友家里蹭吃喝,农友吃什么就跟着农友一起吃什么,可以说完全达到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的要求 ,也正是在这种困难的日子里,结实了几个一辈子的好朋友。
? 实事求是的说,刚开始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妈妈和他的知青伙伴们劳动积极性不是很高 ,一来是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二来是评分太低。在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7岁的妈妈最初也感到十分孤独 。后来时间长了妈妈的思想也有了变化 ,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习惯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养成了,所以说大部分的不适应都是头一年的事 ,等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就好很多了,尽管劳动能力肯定是有所提升的了,但是所能挣到的工分却始终没有涨。
那时候农村的交通几乎全靠双脚走 ,不像现在乡政府上班的干部自己开车一天打个来回,那时候李家塔镇还没有通柏油路,山路更是崎岖不平 ,需要拐来拐去的转着走,平时连想回家的念头都没有,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可能通过请假的方式回家探亲。请假这事儿还要村支书李书记点了头儿才行 ,有一次请假李书记不同意,妈妈就拿出“杀手锏”在他面前大哭一场,最后李书记心一软就准假了 。从村里一大早出发,路上基本不能停 ,直到晚上才能到城里,如果路上能遇见李家塔供销社进货的驴拉车,还可以在路上稍一程 ,说是捎一程,其实是轮流坐,因为逢年过节回城里的知青多 ,大家都坐在驴拉车上的话驴是吃不消的,所以只能轮着坐一会儿走一会。
? 在清涧,东面和西面的方言、口音和生活习惯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十里不同音 ,百里不同俗,加上妈妈初来乍到不善于交流沟通,在劳动生活中吃了不少的亏 ,比如分洋芋的时候别人都是次次分,每次都能分一点,分几次背下山,但妈妈由于不善于沟通 ,分洋芋的人也不问,到分洋芋的时候前几次一直不给她分,最后集中起来一次分下去 ,一麻袋塞得满满的洋芋一个女娃娃根本拿不动,眼看天就要黑了只好把麻袋口子扎住利用山势的坡度往下滚。还有一次法师庙分粮食,由于法师庙到村里距离很远 ,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负责分粮的直到最后才叫到知青的名字,当拿到粮食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村民们早已经回去了 ,天黑路不熟背一会粮食哭一会儿,等把粮食背回去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肚子饿得咕咕叫,还要生火做饭,打乱了正常的作息时间 。
? 生活的困难每天都有,几乎每天都绕不开的困难就是吃饭问题。对于没有做过饭的城里娃来说不会烧火 ,不会煮面,不会蒸馍,就涉及到生存问题了 ,而且知青住的窑洞箍在半山腰上,窑洞外满目都是峭立的黄土山。天慢慢黑下来后,站在沟边看住处 ,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80平米,距离挑水的地方相应的也比较远,每天的生活用水都要自己担 ,每天生活所需要的柴都要自己砍,做饭时候因为不会生火,有时候往往火生着了去煮面的时候火又熄灭了 ,又要重新生火 。人往往都是这样,不被逼到山穷水尽就不知道自己潜在的能力有多大,妈妈和她的小伙伴们通过一年的相互协作 、主动适应了这种艰苦的新生活,从第二年开始 ,在高的坡也能担着水爬上去,在收工回家的路上顺便砍一些柴,在开始做饭之前柴早已堆满院子 ,各种劳动技能包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已经解锁了。一天的生活场景大概是这样的:早上6点起来床和生产队一起去地里劳动,中午回来的路上要顺便砍柴回家自己做饭,午饭后出去掰玉米 ,玉米拿回来又要上山劳动,到了晚上收工以后还要自己担水,为第二天的洗漱做饭做准备 ,那时候好白面少,需要和红面和、玉米面和在一起蒸的吃,有时到打坝的时候需要晚上夜战 ,加班后直到11点才能回家休息。
? 生产队给给知青们分了一点自留地,那时候妈妈和伙伴们自己种了南瓜、高粱 、冬瓜,但是种这些东西都要施肥,因为那时候没有化肥只有羊粪 ,所以她们拿个小篮子在羊圈里掏羊粪,然后一篮一篮提往山上老远处的自留地里施肥,不要小看这一小块自留地 ,到了秋天种出来的冬瓜、南瓜丰收了可以推满一炕 。
? 第二年,每一个乡上需要派一个人到周至县学习养蚕技术,村里舍不得让壮劳力去 ,加上知识青年对新生事物理解能力较强,就派妈妈去学习了两个月养蚕技术了。
? 第三年1975年12月经过三年的锻炼,符合招工的条件后被招到丝绸场。在新的岗位上当学徒 ,一个月18元,三年后学徒转正后工作上涨到32元,在此期间还参加过县上组织的民兵训练。
8月19日星期天 ,我驾车载着当年在大舍古村插队的3个知青和一个农友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大舍沟村,村长黑子给我们介绍了村子的基本情况他说道:村子变化挺大,通村柏油路早已修通,村民出行在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甚至自留地都用自来水浇,再也不用担水吃了 ,漂亮的村委会就建在当年分粮的场地上,但当年人声鼎沸的劳动场景确一去不复还了,本来全村500人 ,现在村里常住的人口也就剩下60几人,其中55岁以下的青壮男劳力只有3人了,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早已杂草丛生 ,一个老婆婆抓住妈妈说要不是***发补助向我们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早饿死了,面对此情此景,农村人口普遍老龄化、空巢化的问题 ,在想起当年村子里热闹的场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
? 车子缓缓离开村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经历这种锻炼,但一定要记住 、了解父辈人的这种知青情怀。妈妈说 ,她永远也忘不了大舍沟村,永远也忘不了大舍沟村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 ,也无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是啊!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人在上了年纪还能记住的事往往是年青时候吃苦的时候发生的事 ,青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对一生的性格塑造起到决定作用,妈妈的知青经历塑造了她勤劳朴素、热爱劳动的性格,也让她更能理解普通群众的难处 ,很接地气,很容易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走到那里都受欢迎 。同时也锻炼了她坚强的意志和饱满的生活热情 ,即使在往后的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有三年知青的经历后能承受困难的能力也就越强,在面对困难时总是积极解决,我想这大概都源于她在青年时期的劳动经历吧!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同劳动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仅以此篇献给我亲爱的妈妈 ,祝你生日快乐。
? 农历二零一八年八月十八日
?
关于“岁月妈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孙强]投稿,不代表善心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anxin99.net/shan/12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善心号的签约作者“孙强”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岁月妈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岁月妈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妈妈是仙女 成为妈...
文章不错《岁月妈妈》内容很有帮助